**今天在浏览社交媒体的时候,我意外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内容:他用一段超级随意的提示词,让 **GPT-4o生成了一组照片,居然意外炸出了一系列堪称「真实摄影风格教程」的图像。
看完图我当场震惊——这不就是我平时iPhone随手拍的那种“废片”风格吗?模糊、过曝、没主题、角度尴尬……但也正因为这些“缺陷”,反而让这些图像充满生活气息,真实到仿佛下一秒我就能从相册里找到类似的照片。
这组提示词最近在 Reddit 和 X上刷屏,不少脑洞大开的网友在原本的提示基础上继续加料,比如加入人物设定、特定地点、自拍角度等,最终形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公式,被称为「真实假照片制造术」。提示词大致如下:
“请画一张极其平凡无奇的 iPhone 自拍照,没有明确的主体或构图感——就像是随手一拍的快照。照片略带运动模糊,灯光不均导致轻微曝光过度。角度尴尬、构图混乱,整体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平庸感,就像是从口袋里拿手机时不小心拍到的一张自拍。主角是人物,晚上,背景是某个景点。”
很多人称之为“用AI模仿人类的笨拙”,结果反而让图像显得更真实、更亲切。
看到这个灵感,我也忍不住亲自上阵测试了一下。看着窗外正下着细雨,我输入了这样的提示:
“请画一张极其普通的iPhone照片,没有清晰的主体,也没有构图感——就像一张快照。画面略有运动模糊,由于光线不均匀而略微过曝。角度尴尬,构图混乱,整体的平庸感是刻意为之的——就像我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时不小心拍下的一张照片,窗外的景色在细雨中变得朦胧,而我刚从梦中醒来,看到这一幕,便拿出手机记录下来。”
虽然照片需要稍等几秒才生成,但刷新之后,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张“仿佛我自己拍的”照片,模糊但真实,毫无美感却满是生活气息。这种视觉体验,说不出的奇妙。
紧接着我又测试了另一个日常场景:
“请画一张极其普通的iPhone照片,没有清晰的主体,也没有构图感——就像一张快照。走在街边,突然从花丛里窜出一只蓝色的英短猫,它从我的脚边跑过,看到这一幕,我立马拿出手机记录下来。”
结果依旧惊艳!不但还原了真实光影,甚至连随手一拍的那种“刚好没对准焦点”的感觉都做了出来。对比起以往 AI 生成的完美构图图像,这种有点“废”的照片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真实。
对于摄影爱好者或内容创作者来说,这类风格的图像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灵感——不再追求技术上的完美,而是追求生活中的“破绽美”。
最近,“iPhone 5s 是 CCD 平替”的话题火爆全网,CCD 的复古审美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。于是我好奇:能不能用 GPT-4o 来生成更具 CCD 相机风格的照片?
答案是可以的,而且效果出乎意料的好!我们总结了几条实用的提示词技巧:
[人物描述],穿着[服装描述],[姿势/动作],[场景位置],[光线描述],[背景元素],使用[CCD 相机型号]拍摄,开启闪光灯,人物[清晰],背景[昏暗],颗粒感,[色调描述],[怀旧感],[风格类型]
使用这个模板生成的图像,确实具备了胶片相机的颗粒质感、偏色、强烈闪光灯等复古元素,对于追求港风、日系、CCD美学的朋友来说,简直是一大福音。
这其实正好印证了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“恐怖谷理论”:当图像与人类真实度过于接近、但又不够自然时,会让人产生不适;而一旦“过了那个谷底”,就能赢回观众的好感。
很多 AI 图像露馅的点就在于“过于完美”:手指多一根、光影不合逻辑、面部结构重复……而这次 GPT-4o 生成的“废片风”图像,反而通过适当加入「人类笨拙感」,避开了“太完美导致不真实”的老问题。
它不再追求纯粹技术上的高清、构图、色彩完美,而是在模拟“人类如何真实地记录生活”。
在高清大片充斥社交媒体的时代,我们看多了像广告的照片、像模板的滤镜,但是不是正因为影像太清晰,我们才更怀念那些模糊不清、角度尴尬、却情感真实的照片?
用 GPT-4o 生成真实摄影风格图片的这波尝试,或许就是一次有趣的思考:在影像无限趋于完美的今天,那些“不完美”的瞬间,才是真正贴近生活的样子。顺便一提,XXAI最新上线了“Artist”画图功能,集成了 Recraft、Flux、Stable Diffusion 等强大模型,不管你想要高清壁纸、复古 CCD 风,还是AI角色创作,这里都能帮你一键搞定!
无论你是摄影爱好者、创作者,还是普通的记录者,都可以试着用这类提示词“玩一玩”,用 AI 留住生活中那些「不经意的真实」。